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头皮、面部和躯干皮脂腺丰富的皮脂腺部位有鳞片状的红棕色瘙痒斑。它对儿童和成人都有影响,婴儿期和中年(30-60岁)的发病率较高。
常见的受累部位是头部的毛发区域,包括头皮、头皮边缘、眉毛、睫毛、胡须、胡须以及前额、鼻唇褶、外耳道和耳后皱纹。分布通常是对称的,病变范围从轻度、斑片状和鳞片状到广泛、厚重和有粘连结痂。
脂溢性皮炎影响了全世界大约1-5%的人口。在亚洲,来自新加坡的数据显示,儿童SD患病率为3.2%,成人为7.0%。在12-20岁的亚洲人中,SD的患病率在热带城市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澳门2.7%,广州2.9%,马来西亚17.2%,印度尼西亚26.5%)。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神经或精神疾病患者(如帕金森氏病、迟发性运动障碍、抑郁症)或遗传性疾病患者(如唐氏综合症、心面皮肤综合征)的SD有增加的趋势。据报道,艾滋病患者中SD的患病率在泰国为47.0%,在马来西亚为19.2%,在韩国为17.0%。
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胸部、肩胛间及皱褶部位。皮损倾向于褐色或淡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
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常变化多端,进展缓慢,反复发作。可局限于头部,也可扩展到邻近皮肤及其他好发部位,亦可扩展到全身,甚至形成脂溢性红皮病。由于搔抓,可以继发感染出现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亦有因处理不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1)头皮
开始为小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逐渐扩展融合成边界弥散或比较清楚的斑片,甚至累及大部分头皮乃至扩展到前发际,形成冠状发际。可伴轻度红斑或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或伴有渗出与厚痂。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有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皮蔓延而来。面部以前额、眶上、眼、鼻颊沟尤甚,为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疹。
(3)胡须区
有两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另一种表现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脓疱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导致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偶有头皮及耻骨部同时累及。
(4)躯干部
最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胸前和肩胛骨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中央有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鳞屑的环状斑片。
(5)皱褶部位
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部。多发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6)四肢:损害表现为湿疹样斑片。
(7)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10周发病,好发于头皮、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表现为红斑鳞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红斑可扩展融合并黏着油腻性黄,间有摩烂、渗出,炎症比较显著。损害常为对称性,但缺乏成人的毛囊损害与皮脂溢出。常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
脂溢性皮炎与马拉色菌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多种皮肤病有关的正常人群共生的糠秕马拉色菌,和脂溢性皮炎关系密切。
马拉色菌以人皮脂三酸甘油酯为食物,其代谢产物如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引起异常表皮分化、屏障缺陷、和炎症反应。多项研究发现,较高的酵母菌计数与SD症状和/或严重程度相关。
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头皮屑SD患者的马拉色菌培养阳性比例为84%,且密度与头皮屑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01)。此外,与印度其他地区相比,印度南部地区SD患者的阳性率明显更高(p<0.01)。众所周知,高温、潮湿和出汗会加重SD症状,尤其是头皮瘙痒。阳光和热带气候典型的高紫外线指数也可能加剧SD症状。这些表明,促进马拉色菌生长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增加马拉色菌这种机会性病原体的致病性。
而在各种有效治疗SD和头屑的化学物质中,如唑类、羟基吡啶酮类、烯丙胺类、硒类和吡硫锌类,主要的共同作用机制是它们的抗真菌活性3。
与传统的以马拉色菌为中心的SD病因学观点不同,近年也有学者提出,宿主的内在因素,如皮脂的数量或组成的变化和/或表皮屏障的缺陷是SD的根本原因3。
这些宿主因素为共生酵母菌马拉色菌过度定植并成为优势菌种提供有利条件,马拉色菌的过度定植引起局部炎症,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引起更多的马拉色菌生长繁殖,形成恶性循环。
但不管马拉色菌是否脂溢性皮炎的始动因素,其在病变部位的过度定植都是导致脂溢性皮炎的局部炎症、皮损的重要致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的抗真菌治疗
马拉色菌和脂溢性皮炎的这种相关性,使得抗真菌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推荐:轻、中度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中重度脂溢性皮炎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
表1 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对脂溢性皮炎抗真菌治疗建议
对于婴儿,2%酮康唑洗剂或乳膏是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唯一推荐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因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一项针对年龄<1岁的13名患者的小型试验显示,使用1个月后没有全身吸收或肝功能改变1。
363 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给予 2% 酮康唑洗剂外用,每日 2 次,治疗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也说明外用酮康唑制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酮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及酵母菌均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迅速缓解脂溢性皮炎引起的脱屑和瘙痒,在疗效方面,外用酮康唑洗剂或乳膏对脂溢性皮炎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6项研究共包括275名成年患者(年龄从12岁到78岁)使用2%酮康唑外用乳膏4周,临床疗效从63.4%到90%不等,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疗效相当于1%氢化可的松乳膏、0.05%17丁酸氯倍他索乳膏和0.75%甲硝唑凝胶。
使用2%酮康唑洗发水每周两次对331名患有头皮脂溢性皮炎或严重的非炎症性头皮屑的患者(有效率73%)的临床疗效优于吡硫锌(67%)。
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头皮、面部和躯干皮脂腺丰富的皮脂腺部位有鳞片状的红棕色瘙痒斑。它对儿童和成人都有影响,婴儿期和中年(30-60岁)的发病率较高。
常见的受累部位是头部的毛发区域,包括头皮、头皮边缘、眉毛、睫毛、胡须、胡须以及前额、鼻唇褶、外耳道和耳后皱纹。分布通常是对称的,病变范围从轻度、斑片状和鳞片状到广泛、厚重和有粘连结痂。
脂溢性皮炎影响了全世界大约1-5%的人口。在亚洲,来自新加坡的数据显示,儿童SD患病率为3.2%,成人为7.0%。在12-20岁的亚洲人中,SD的患病率在热带城市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澳门2.7%,广州2.9%,马来西亚17.2%,印度尼西亚26.5%)。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神经或精神疾病患者(如帕金森氏病、迟发性运动障碍、抑郁症)或遗传性疾病患者(如唐氏综合症、心面皮肤综合征)的SD有增加的趋势。据报道,艾滋病患者中SD的患病率在泰国为47.0%,在马来西亚为19.2%,在韩国为17.0%。
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胸部、肩胛间及皱褶部位。皮损倾向于褐色或淡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
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常变化多端,进展缓慢,反复发作。可局限于头部,也可扩展到邻近皮肤及其他好发部位,亦可扩展到全身,甚至形成脂溢性红皮病。由于搔抓,可以继发感染出现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亦有因处理不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1)头皮
开始为小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逐渐扩展融合成边界弥散或比较清楚的斑片,甚至累及大部分头皮乃至扩展到前发际,形成冠状发际。可伴轻度红斑或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或伴有渗出与厚痂。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有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皮蔓延而来。面部以前额、眶上、眼、鼻颊沟尤甚,为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疹。
(3)胡须区
有两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另一种表现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脓疱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导致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偶有头皮及耻骨部同时累及。
(4)躯干部
最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胸前和肩胛骨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中央有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鳞屑的环状斑片。
(5)皱褶部位
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部。多发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6)四肢:损害表现为湿疹样斑片。
(7)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10周发病,好发于头皮、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表现为红斑鳞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红斑可扩展融合并黏着油腻性黄,间有摩烂、渗出,炎症比较显著。损害常为对称性,但缺乏成人的毛囊损害与皮脂溢出。常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
脂溢性皮炎与马拉色菌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多种皮肤病有关的正常人群共生的糠秕马拉色菌,和脂溢性皮炎关系密切。
马拉色菌以人皮脂三酸甘油酯为食物,其代谢产物如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引起异常表皮分化、屏障缺陷、和炎症反应。多项研究发现,较高的酵母菌计数与SD症状和/或严重程度相关。
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头皮屑SD患者的马拉色菌培养阳性比例为84%,且密度与头皮屑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01)。此外,与印度其他地区相比,印度南部地区SD患者的阳性率明显更高(p<0.01)。众所周知,高温、潮湿和出汗会加重SD症状,尤其是头皮瘙痒。阳光和热带气候典型的高紫外线指数也可能加剧SD症状。这些表明,促进马拉色菌生长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增加马拉色菌这种机会性病原体的致病性。
而在各种有效治疗SD和头屑的化学物质中,如唑类、羟基吡啶酮类、烯丙胺类、硒类和吡硫锌类,主要的共同作用机制是它们的抗真菌活性3。
与传统的以马拉色菌为中心的SD病因学观点不同,近年也有学者提出,宿主的内在因素,如皮脂的数量或组成的变化和/或表皮屏障的缺陷是SD的根本原因3。
这些宿主因素为共生酵母菌马拉色菌过度定植并成为优势菌种提供有利条件,马拉色菌的过度定植引起局部炎症,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引起更多的马拉色菌生长繁殖,形成恶性循环。
但不管马拉色菌是否脂溢性皮炎的始动因素,其在病变部位的过度定植都是导致脂溢性皮炎的局部炎症、皮损的重要致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的抗真菌治疗
马拉色菌和脂溢性皮炎的这种相关性,使得抗真菌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推荐:轻、中度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中重度脂溢性皮炎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
表1 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对脂溢性皮炎抗真菌治疗建议
对于婴儿,2%酮康唑洗剂或乳膏是亚洲脂溢性皮炎治疗共识(2016)唯一推荐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因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一项针对年龄<1岁的13名患者的小型试验显示,使用1个月后没有全身吸收或肝功能改变1。
363 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给予 2% 酮康唑洗剂外用,每日 2 次,治疗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也说明外用酮康唑制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酮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及酵母菌均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迅速缓解脂溢性皮炎引起的脱屑和瘙痒,在疗效方面,外用酮康唑洗剂或乳膏对脂溢性皮炎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6项研究共包括275名成年患者(年龄从12岁到78岁)使用2%酮康唑外用乳膏4周,临床疗效从63.4%到90%不等,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疗效相当于1%氢化可的松乳膏、0.05%17丁酸氯倍他索乳膏和0.75%甲硝唑凝胶。
使用2%酮康唑洗发水每周两次对331名患有头皮脂溢性皮炎或严重的非炎症性头皮屑的患者(有效率73%)的临床疗效优于吡硫锌(67%)。
头油、头屑多,头皮长痘、头发由粗壮变得越来越细软,并且掉发严重,注意是脂溢性脱发的典型症状!
脂溢性脱发的发生,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般有2个主要的原因:
1、雄激素的作用。
脂溢性脱发的患者往往由于雄激素在毛囊局部组织中代谢异常,通过Ⅱ-5α还原酶的作用使雄激素(睪酮)转化为活性更高的二氫睾酮(DHT),而DHT会侵蚀具有脱发遗传因子的毛囊,使毛囊生长期缩短而提前进入休止期,随即毛囊逐渐萎缩,造成头发会逐步变得细软,随之脱落。
2、遗传易感性
脂溢性脱发的主要原因还是遗传基因的作用。上面讲的DHT会侵害携带脱发遗传基因的毛囊,脱发遗传基因属于隐性遗传,这个遗传不仅要看父母,还要看双方的家族,如叔、伯、舅舅等。
脂溢性脱发临床表现:女性一般多见发缝稀疏,头顶弥散性脱发,男性多见于额角上移、头顶稀疏可见头皮的症状。
下图就是比较典型的脂溢性脱发的症状,大家可以参考对照一下。
其实,遇到脂溢性脱发,大家也不要闻之色变,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有效改善的。
现代医学有这几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有效方法:
1、药物治疗
早期脂溢性脱发,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恢复,也目前美国FDA认证过的唯一能治疗脱发的药物:钾离子通道扩充剂、5α还原酶抑制剂。一般使用6个月效果显著。不过使用不当,会出现副作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很多脂溢性涂佛患者在我的用药指导下已恢复。
2、中胚层治疗
针对脂溢性脱发早期、产后脱发、毛发稀少,细软,脱发,头皮油腻等一系列头皮毛发问题,中胚层治疗效果显著。它是将毛发再生所需要的头皮毛发细胞再生因子,注入头皮下的中胚层,唤醒毛发新生的细胞源,达到生发的效果。
分享一位脂溢性脱发知友,找我做中胚层治疗6个月的效果给大家,现在头发已经浓密了许多。
3、植发
头油、头屑多,头皮长痘、头发由粗壮变得越来越细软,并且掉发严重,注意是脂溢性脱发的典型症状!
脂溢性脱发的发生,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般有2个主要的原因:
1、雄激素的作用。
脂溢性脱发的患者往往由于雄激素在毛囊局部组织中代谢异常,通过Ⅱ-5α还原酶的作用使雄激素(睪酮)转化为活性更高的二氫睾酮(DHT),而DHT会侵蚀具有脱发遗传因子的毛囊,使毛囊生长期缩短而提前进入休止期,随即毛囊逐渐萎缩,造成头发会逐步变得细软,随之脱落。
2、遗传易感性
脂溢性脱发的主要原因还是遗传基因的作用。上面讲的DHT会侵害携带脱发遗传基因的毛囊,脱发遗传基因属于隐性遗传,这个遗传不仅要看父母,还要看双方的家族,如叔、伯、舅舅等。
脂溢性脱发临床表现:女性一般多见发缝稀疏,头顶弥散性脱发,男性多见于额角上移、头顶稀疏可见头皮的症状。
下图就是比较典型的脂溢性脱发的症状,大家可以参考对照一下。
其实,遇到脂溢性脱发,大家也不要闻之色变,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有效改善的。
现代医学有这几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有效方法:
1、药物治疗
早期脂溢性脱发,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恢复,也目前美国FDA认证过的唯一能治疗脱发的药物:钾离子通道扩充剂、5α还原酶抑制剂。一般使用6个月效果显著。不过使用不当,会出现副作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很多脂溢性涂佛患者在我的用药指导下已恢复。
2、中胚层治疗
针对脂溢性脱发早期、产后脱发、毛发稀少,细软,脱发,头皮油腻等一系列头皮毛发问题,中胚层治疗效果显著。它是将毛发再生所需要的头皮毛发细胞再生因子,注入头皮下的中胚层,唤醒毛发新生的细胞源,达到生发的效果。
分享一位脂溢性脱发知友,找我做中胚层治疗6个月的效果给大家,现在头发已经浓密了许多。
3、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