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根据多年治疗脱发的经验, 发现脂溢性脱发常会发生毛囊萎缩, 毛发变细。因此, 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使毛囊充血、改善毛囊血液循环, 防止毛囊萎缩。据此,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梅花针叩刺加辨证用药治疗脂溢性脱发338 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38 例中男性212 例, 女性126 例; 年龄18~ 53岁; 病程6 个月~ 5 年; 并设对照组150 例, 年龄18~ 57 岁; 病程1~ 4 年; 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治疗, 用75% 酒精在脱发区消毒, 然后用梅花针以手腕的力量均匀地轻轻叩刺脱发区, 叩至局部皮肤发红微微渗血为佳。75% 酒精擦净血迹后, 再用梅花针轻叩整个头顶部, 至头皮发红, 整个头顶部皮肤充血。同时用梅花针叩刺双侧生发穴(风池穴与风府穴连线中点)。每穴叩刺20 下。以上梅花针治疗每日1 次, 每次10m in, 10 日为1 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所表现的证候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湿热上蒸型给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苡仁、半夏、蔻仁) 加减; 肝郁血瘀型给逍遥散(柴胡、茯苓、当归、白芍、白术、甘草) 加减; 肝肾阴虚型给七宝美须丹(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菟丝子、补骨脂) 加减,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 1 个月为1 个疗程。对照组只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使用与治疗组同样方剂, 不配合使用梅花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脱发, 并按下列标准对脱发症状进行计分: 轻型脱发, 以前发际脱落稀疏为主, 计3分; 中型脱发, 头发脱落明显稀疏, 以前头顶为主,计6 分; 重型脱发, 全头顶头发脱落, 明显稀疏, 计9 分。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毛发脱落明显减少, 脱发全部长出, 头发生长密度正常, 发质粗细正常, 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95% 以上; 显效: 毛发脱落减少, 毛发再生达70% 以上, 症状积分较前减少70%~ 90% , 头发较前增多增粗但仍稀疏, 发质细软; 有效: 毛发脱落减少, 毛发再生达30% 以上, 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70%; 无效: 毛发再生不足30% 或脱发未见减少, 脱发面积较前扩大, 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 30%。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服中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证候疗效率≥95%; 显效: 服中药后症状明显减轻, 证候疗效率70%~ 94%; 有效: 服中药后症状减轻, 证候疗效率30%~ 69%; 无效: 服中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证候疗效率< 30%。治疗组中治愈175 例, 显效86 例, 有效49 例,无效28 例, 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28 例, 显效41 例, 有效30 例, 无效51 例, 总有效率66%。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值分别为7. 54±1. 417 分和7. 63±1. 349 分, 治疗后分别降至3. 5±1. 021 分和5. 21±1. 243 分,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 ; 两组间比较, 治疗组的改善明显较对照组为优(P < 0. 01)。分析并显示, 治疗时间越早, 治疗时间越长, 头发生长的效果越好; 年轻人在早期治疗中,再生能力强, 激活毛囊快, 防止毛囊进入萎缩期的疗效越好;早期治疗者与是否有遗传史无明显关联。体会脱发不仅影响美观, 它还反映了人体处于内分泌紊乱状态, 它是易感因素潜伏存在, 气血功能失调的亚健康症状。中医认为, 饮食不节可使湿热内壅, 湿热熏蒸头部故油脂分泌多, 头部作痒, 头屑多, 脱发多。湿热积于中脘, 可见纳差、腹胀、便溏。同时气血瘀滞、肝肾亏虚均可导致本病。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 应用内服中药调理, 外用梅花针叩刺, 内外调治, 使气血流畅, 滋润毛发生长。曾有报道称梅花针叩刺后, 可见到叩刺区毛囊和乳头周围血管充血, 血管数明显增多。梅花针叩刺可直接改善毛发区的血液循环, 刺激萎缩的毛囊使其恢复生长功能, 防止毛囊进入静止生长期, 并能调整改善全身神经体液系统的机能失调, 使毛发新生。

本文是李小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7-23

李小衡的相关内容

笔者根据多年治疗脱发的经验, 发现脂溢性脱发常会发生毛囊萎缩, 毛发变细。因此, 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使毛囊充血、改善毛囊血液循环, 防止毛囊萎缩。据此,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梅花针叩刺加辨证用药治疗脂溢性脱发338 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38 例中男性212 例, 女性126 例; 年龄18~ 53岁; 病程6 个月~ 5 年; 并设对照组150 例, 年龄18~ 57 岁; 病程1~ 4 年; 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治疗, 用75% 酒精在脱发区消毒, 然后用梅花针以手腕的力量均匀地轻轻叩刺脱发区, 叩至局部皮肤发红微微渗血为佳。75% 酒精擦净血迹后, 再用梅花针轻叩整个头顶部, 至头皮发红, 整个头顶部皮肤充血。同时用梅花针叩刺双侧生发穴(风池穴与风府穴连线中点)。每穴叩刺20 下。以上梅花针治疗每日1 次, 每次10m in, 10 日为1 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所表现的证候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湿热上蒸型给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苡仁、半夏、蔻仁) 加减; 肝郁血瘀型给逍遥散(柴胡、茯苓、当归、白芍、白术、甘草) 加减; 肝肾阴虚型给七宝美须丹(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菟丝子、补骨脂) 加减,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 1 个月为1 个疗程。对照组只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使用与治疗组同样方剂, 不配合使用梅花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脱发, 并按下列标准对脱发症状进行计分: 轻型脱发, 以前发际脱落稀疏为主, 计3分; 中型脱发, 头发脱落明显稀疏, 以前头顶为主,计6 分; 重型脱发, 全头顶头发脱落, 明显稀疏, 计9 分。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毛发脱落明显减少, 脱发全部长出, 头发生长密度正常, 发质粗细正常, 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95% 以上; 显效: 毛发脱落减少, 毛发再生达70% 以上, 症状积分较前减少70%~ 90% , 头发较前增多增粗但仍稀疏, 发质细软; 有效: 毛发脱落减少, 毛发再生达30% 以上, 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70%; 无效: 毛发再生不足30% 或脱发未见减少, 脱发面积较前扩大, 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 30%。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服中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证候疗效率≥95%; 显效: 服中药后症状明显减轻, 证候疗效率70%~ 94%; 有效: 服中药后症状减轻, 证候疗效率30%~ 69%; 无效: 服中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证候疗效率< 30%。治疗组中治愈175 例, 显效86 例, 有效49 例,无效28 例, 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28 例, 显效41 例, 有效30 例, 无效51 例, 总有效率66%。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值分别为7. 54±1. 417 分和7. 63±1. 349 分, 治疗后分别降至3. 5±1. 021 分和5. 21±1. 243 分,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 ; 两组间比较, 治疗组的改善明显较对照组为优(P < 0. 01)。分析并显示, 治疗时间越早, 治疗时间越长, 头发生长的效果越好; 年轻人在早期治疗中,再生能力强, 激活毛囊快, 防止毛囊进入萎缩期的疗效越好;早期治疗者与是否有遗传史无明显关联。体会脱发不仅影响美观, 它还反映了人体处于内分泌紊乱状态, 它是易感因素潜伏存在, 气血功能失调的亚健康症状。中医认为, 饮食不节可使湿热内壅, 湿热熏蒸头部故油脂分泌多, 头部作痒, 头屑多, 脱发多。湿热积于中脘, 可见纳差、腹胀、便溏。同时气血瘀滞、肝肾亏虚均可导致本病。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 应用内服中药调理, 外用梅花针叩刺, 内外调治, 使气血流畅, 滋润毛发生长。曾有报道称梅花针叩刺后, 可见到叩刺区毛囊和乳头周围血管充血, 血管数明显增多。梅花针叩刺可直接改善毛发区的血液循环, 刺激萎缩的毛囊使其恢复生长功能, 防止毛囊进入静止生长期, 并能调整改善全身神经体液系统的机能失调, 使毛发新生。

本文是李小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7-23

李小衡的相关内容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以下简称SD)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脂溢部位的常见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面部脂溢性皮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过程时间久且极易反复发作,使患者痛苦不堪。本文综合多篇医疗论文观点,旨在系统阐明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和治疗护理有关要求。

一、临床表现

SD的临床表现为带油性鳞屑的黄红色斑和头皮屑(干性槺疹),好发于头皮、眉、眼睑、鼻唇沟、口唇、耳部、胸背部、腋窝等皮脂较多的部位。发生于面部等多脂区的红斑基底上的鳞屑或痂皮,对称分布,发展徐缓,可伴严重瘙痒,皮损相对严重。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3%,有两个好发阶段:一是2周龄到1周岁;一是青春期到成年期。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一般冬季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关于SD的病因,尚没有确定结论。根据目前的研究及医疗实践,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系:

免疫缺陷:SD在普通人群发病率约1%—3%,而在HIV感染者则高达30%—55%,严重的SD通常是免疫系统异常的早期信号,据WHO推荐,SD是HIV感染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之一,提示SD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SD是肾移植患者最常见的感染皮肤病,可能是因为暴露程度和持续长时间的免疫抑制以及马拉色菌的大量定植。

激素分泌不平衡:研究认为,雄激素增多导致皮脂分泌亢进。特别是通过对女性患者的观察发现,部分女性月经期前与月经前期面部脂溢性皮炎加重,少数人表现在排卵期。女性生理变化中,机体内的雌二醇(E2)与孕酮(P)在月经期前后是处于下降或最低水平,而在排卵期前后两者也会出现处于较低水平,但该期黄体生成素(LH)处于最高水平。从中可发现雌激素水平下降与脂溢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15-40岁年龄段的女性,其机体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对较为有规律,因此,脂溢性皮炎与月经周期变化的相关性也较为明显。机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即意味着雄激素水平的相对增高。因此,脂溢性皮炎发病与机体的性激素,主要是雄性激素的相对高水平有关。

消化系统菌群系统失调及功能紊乱:胃肠内菌群系统失调与消化道功能的紊乱相互影响。肠道正常菌群是一个敏感的系统,宿主的功能性、器质性或精神的变化,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改变都能够引起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消化系统,扰乱整个机体的代谢和平衡,从而使SD加重。消化系统的失调可影响锌、铜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锌下降时,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肌表的脂类代谢障碍,从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嗜脂的马拉色菌数量上增加,同时表皮角质化过度而形成油腻性鳞屑。

螨虫感染:螨虫感染与面部脂溢性皮炎发病明显有关。

空调环境:主要是中央空调下,空气流通不良的工作环境,及其易孽生各种螨虫的条件,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受感染的机会,而成为脂溢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另外,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也被列为是导致SD的因素之一。精神紧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推测,以上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皮脂分泌增多及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原来存在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大量异常增殖,侵犯皮肤从而引起发病。

许多研究表明,皮脂分泌过多和马拉色菌(M.furfur)感染是SD的主要病因。面部SD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与马拉色菌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面部马拉色菌密度随面部炎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而皮脂量与面部SD炎症严重程度、马拉色菌密度均无关。

另外,有研究认为SD是银屑病可能是一种轻型或不全型银屑病,它位于银屑病光谱分型中最轻的一端。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因肺热熏蒸、风热血燥所致。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血热风燥、湿热内盛、血虚风燥三型。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化湿生热,湿热内生,循经上犯,熏蒸头面所致。

三、治疗及护理

SD的治疗主要以去脂、杀菌、抗炎、止痒为主。西医治疗一般采用皮脂类固醇类和抗真菌,抗雄性激素、抗炎等方法治疗,但口服药物副作用多,复发率高,副作用大,临床使用受限制。局部用药以其使用安全,疗效可靠,得到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多联合用药。

抗菌治疗。伊曲康唑、酮康唑、特比萘酚等,可以改善SD的临床症状。

抗炎治疗。外用少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减少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但往往会短时间内复发。推荐在治疗SD时首选抗真菌药配合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制剂。

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窄波UVB以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维持治疗可能会减少复发。他克莫司、匹美克莫司属于新型免疫调节类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SD取得较好效果。外用抗真菌药配合免疫调节剂可以较好地缓解本病复发问题。

西医治疗SD,常规药物还有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族、维胺脂胶囊等。以下几种药物用于治疗SD亦有明显效果:

1、匹美莫司(吡美莫司)

一种免疫调节剂,是亲脂性抗炎性的子囊霉素巨内酰胺的衍生物,可细胞选择性地抑制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SD可能是一种炎症性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发病,而匹美莫司能抑制依赖性磷脂酶神经钙蛋白,从而能阻断T细胞内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阻止细胞因子和前炎性介质的释放,表现出强抗炎活性。匹美莫斯乳膏治疗SD可以获得和糖皮质激素类似的效果,且复发率低,无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该治疗方式

2、丹参酮

对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缓体内化学介质的释放。其较温和的雌性激素样活体,既可以调节内分泌,减少激素对皮脂腺的刺激,皮质分泌减少,皮脂溢出减少,减少皮肤对细菌的易感性。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游离脂肪酸对皮肤的刺激,进而减轻炎症的发生。降低白细胞的趋化,减轻了病变部位炎症的发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治疗继发的细菌感染。增强了抗菌疗效,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又有抗菌消炎、活血消肿的作用。

3、螺内酯

雄性激素抗结剂,短期口服小剂量,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无致癌作用。

4、烟酰胺(NAA)

内服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已有较长历史,因NAA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皮脂分泌、抗炎、抗菌(结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等)等作用,可能可以治疗更多相应的皮肤病。烟酰胺较少发现过敏现象,安全性高。

另外,茶树油、蜂蜜以及苯乙烯酸,因具有抗M.furfurd 作用而用于治疗SD,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围绕祛风、清热、滋阴、润燥、除湿的治疗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实际情况配方,内服外用,也有明显的疗效。中医治疗往往局限于医生对脉相的判断能力,不一定有条件遇到合适的医生。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SD患者应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多吃蔬菜;少用肥皂,热水洗面;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如搔抓和梳头等,适当增加运动量,调整心理状态,保持精神舒畅,保持良好睡眠等。

参考资料:

1、 高亚丽,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关系的研究;

2、 赵起,润养汤治疗脂溢性皮炎(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

3、 周宝宽,脂溢性皮炎辨证论治经验;

4、 施仲香综述,赵天恩,审校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

5、 竺炯、赖永贤,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6、 陈爽、熊琳、代亚玲、王曦、吴宇侠,面部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与皮脂溢出量及马拉色菌菌量的关系。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以下简称SD)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脂溢部位的常见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面部脂溢性皮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过程时间久且极易反复发作,使患者痛苦不堪。本文综合多篇医疗论文观点,旨在系统阐明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和治疗护理有关要求。

一、临床表现

SD的临床表现为带油性鳞屑的黄红色斑和头皮屑(干性槺疹),好发于头皮、眉、眼睑、鼻唇沟、口唇、耳部、胸背部、腋窝等皮脂较多的部位。发生于面部等多脂区的红斑基底上的鳞屑或痂皮,对称分布,发展徐缓,可伴严重瘙痒,皮损相对严重。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3%,有两个好发阶段:一是2周龄到1周岁;一是青春期到成年期。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一般冬季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关于SD的病因,尚没有确定结论。根据目前的研究及医疗实践,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系:

免疫缺陷:SD在普通人群发病率约1%—3%,而在HIV感染者则高达30%—55%,严重的SD通常是免疫系统异常的早期信号,据WHO推荐,SD是HIV感染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之一,提示SD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SD是肾移植患者最常见的感染皮肤病,可能是因为暴露程度和持续长时间的免疫抑制以及马拉色菌的大量定植。

激素分泌不平衡:研究认为,雄激素增多导致皮脂分泌亢进。特别是通过对女性患者的观察发现,部分女性月经期前与月经前期面部脂溢性皮炎加重,少数人表现在排卵期。女性生理变化中,机体内的雌二醇(E2)与孕酮(P)在月经期前后是处于下降或最低水平,而在排卵期前后两者也会出现处于较低水平,但该期黄体生成素(LH)处于最高水平。从中可发现雌激素水平下降与脂溢性皮炎发病密切相关。15-40岁年龄段的女性,其机体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对较为有规律,因此,脂溢性皮炎与月经周期变化的相关性也较为明显。机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即意味着雄激素水平的相对增高。因此,脂溢性皮炎发病与机体的性激素,主要是雄性激素的相对高水平有关。

消化系统菌群系统失调及功能紊乱:胃肠内菌群系统失调与消化道功能的紊乱相互影响。肠道正常菌群是一个敏感的系统,宿主的功能性、器质性或精神的变化,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改变都能够引起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消化系统,扰乱整个机体的代谢和平衡,从而使SD加重。消化系统的失调可影响锌、铜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锌下降时,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肌表的脂类代谢障碍,从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嗜脂的马拉色菌数量上增加,同时表皮角质化过度而形成油腻性鳞屑。

螨虫感染:螨虫感染与面部脂溢性皮炎发病明显有关。

空调环境:主要是中央空调下,空气流通不良的工作环境,及其易孽生各种螨虫的条件,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受感染的机会,而成为脂溢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另外,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也被列为是导致SD的因素之一。精神紧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推测,以上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皮脂分泌增多及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原来存在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大量异常增殖,侵犯皮肤从而引起发病。

许多研究表明,皮脂分泌过多和马拉色菌(M.furfur)感染是SD的主要病因。面部SD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与马拉色菌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面部马拉色菌密度随面部炎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而皮脂量与面部SD炎症严重程度、马拉色菌密度均无关。

另外,有研究认为SD是银屑病可能是一种轻型或不全型银屑病,它位于银屑病光谱分型中最轻的一端。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因肺热熏蒸、风热血燥所致。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血热风燥、湿热内盛、血虚风燥三型。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化湿生热,湿热内生,循经上犯,熏蒸头面所致。

三、治疗及护理

SD的治疗主要以去脂、杀菌、抗炎、止痒为主。西医治疗一般采用皮脂类固醇类和抗真菌,抗雄性激素、抗炎等方法治疗,但口服药物副作用多,复发率高,副作用大,临床使用受限制。局部用药以其使用安全,疗效可靠,得到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多联合用药。

抗菌治疗。伊曲康唑、酮康唑、特比萘酚等,可以改善SD的临床症状。

抗炎治疗。外用少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减少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但往往会短时间内复发。推荐在治疗SD时首选抗真菌药配合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制剂。

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窄波UVB以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维持治疗可能会减少复发。他克莫司、匹美克莫司属于新型免疫调节类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SD取得较好效果。外用抗真菌药配合免疫调节剂可以较好地缓解本病复发问题。

西医治疗SD,常规药物还有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族、维胺脂胶囊等。以下几种药物用于治疗SD亦有明显效果:

1、匹美莫司(吡美莫司)

一种免疫调节剂,是亲脂性抗炎性的子囊霉素巨内酰胺的衍生物,可细胞选择性地抑制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SD可能是一种炎症性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发病,而匹美莫司能抑制依赖性磷脂酶神经钙蛋白,从而能阻断T细胞内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阻止细胞因子和前炎性介质的释放,表现出强抗炎活性。匹美莫斯乳膏治疗SD可以获得和糖皮质激素类似的效果,且复发率低,无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该治疗方式

2、丹参酮

对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缓体内化学介质的释放。其较温和的雌性激素样活体,既可以调节内分泌,减少激素对皮脂腺的刺激,皮质分泌减少,皮脂溢出减少,减少皮肤对细菌的易感性。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游离脂肪酸对皮肤的刺激,进而减轻炎症的发生。降低白细胞的趋化,减轻了病变部位炎症的发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治疗继发的细菌感染。增强了抗菌疗效,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又有抗菌消炎、活血消肿的作用。

3、螺内酯

雄性激素抗结剂,短期口服小剂量,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无致癌作用。

4、烟酰胺(NAA)

内服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已有较长历史,因NAA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皮脂分泌、抗炎、抗菌(结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等)等作用,可能可以治疗更多相应的皮肤病。烟酰胺较少发现过敏现象,安全性高。

另外,茶树油、蜂蜜以及苯乙烯酸,因具有抗M.furfurd 作用而用于治疗SD,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围绕祛风、清热、滋阴、润燥、除湿的治疗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实际情况配方,内服外用,也有明显的疗效。中医治疗往往局限于医生对脉相的判断能力,不一定有条件遇到合适的医生。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SD患者应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多吃蔬菜;少用肥皂,热水洗面;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如搔抓和梳头等,适当增加运动量,调整心理状态,保持精神舒畅,保持良好睡眠等。

参考资料:

1、 高亚丽,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关系的研究;

2、 赵起,润养汤治疗脂溢性皮炎(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

3、 周宝宽,脂溢性皮炎辨证论治经验;

4、 施仲香综述,赵天恩,审校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

5、 竺炯、赖永贤,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6、 陈爽、熊琳、代亚玲、王曦、吴宇侠,面部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与皮脂溢出量及马拉色菌菌量的关系。

延伸閱讀